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2022年第五屆「李亦園先生紀念獎學金」得獎名單

2022 年「第五屆李亦園先生紀念獎學金」獲獎名單如下所列(不分名次,依照姓名筆畫順序):

 

李橋河(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

《重現道地,上演可愛:臺灣品牌下婆姐藝陣的舞蹈景觀》

評語:本論文以兩個不同的婆姐陣作為比較基礎,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切入,進行比較。論文描繪「舞蹈景觀」,分別梳理道地性、風格形塑、身份認同三個面向,進行跨文本的連結與論述,講究脈絡性語言文字。本文結合宗教陣頭與舞台表演兩種不同取向的分析方式,更精確掌握到「藝陣」這種二十一世紀台灣新文化現象的特質,從美學品味分析與「媒介」宗教與物質文化研究角度切入,同時也沒有忽略文化創作與國家的關係,從方法論、理論到現象,本文都是相當傑出的研究。

 

林岑(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

《樹豆知道:排灣族 vuvu 農地的混亂與共生》

評語:本論文從位於田地邊緣的樹豆,試圖由它的視角出發,追尋樹豆在西方農業科學知識生產、台灣當代飲食市場、vuvu 的混作田區,以及排灣族飲食與文化實踐中的種種身影。在地族人日常生活的傳統食物,食物/物質性所夾帶的社會連帶、交換與社會性,同樣是來自樹豆的視域延伸。由樹豆的邊緣位置,不只框架了世界,亦是本文章節安排以及內容鋪展的邏輯。這本論文行文流暢,層次分明,論點清楚且創意與趣味兼具,是一本優秀的論文。

 

馬振瀚(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夾縫中的選擇:西安回坊與回族居民的認同建構》

評語:本論文研究中國西北回族穆斯林社群,討論陝西西安城中心區的回坊,少見且具有困難性。論文以近年來快速的都市更新計畫中所呈現的區域變遷現象為中心,觀察坊民的各種不同適應機制的開展與變化,來重新認定回民的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研究對象、研究設計到問題意識的鋪陳,到充分結合當代人類學相關理論,本論文確實掌握重點並發揮得很好。

 

為提攜優秀研究,2022 年第五屆「李亦園先生紀念獎學金」特別頒發「評審團特別獎」,予以肯定及鼓勵,獲獎名單如下所列(不分名次,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柯哲瑜(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

《實踐的GAYA:水源文化健康站的太魯閣族文化照顧實作》

 

羅盤針(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

《跨入偽娘時空:北臺灣扮裝社群的性別越界》

 

本次論文獎共有 13 名碩士論文申請,扣除 1 件申請資格不符之申請案,計有 12 件優秀論文進入第二階段的兩位專家外審,再經由學會常務理事組成之決審會議,決議三名獲獎論文與兩名評審團特別獎。獲獎論文每名將頒發獎金新臺幣貳萬元整及獎狀一紙。評審團特別獎無獎金,但有獎狀一紙。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將於「2022 年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9 月 24 日與 25 日,國立中山大學)的會員大會(9 月 24 日中午)頒發「第五屆李亦園先生紀念獎學金」獎狀與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