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期編輯前言
林文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第 26 期《人類學視界》原先規劃的「數位專題」,設置了人類學的公共參與及數位所提供的可能,進行主題構想並邀約文稿。後來,香港因《逃犯條例》而引發的「反送中」運動有了劇烈的發展。2019 年 11 月防暴警察攻入香港中文大學,我們就另闢「香港專題」,希望藉此凸顯台港人類學者對此重大事件的觀察與反思。
「香港專題」五篇文章的作者都是人類學者,就如同容邵武在本專題的導言所述,這五人「為渴望理解香港的眾人〔而〕扮演起『報導人』〔的角色〕」。的確,這五位「報導人」分別就他們各自所處的社會位置,以及來自的地方,稱職而投入地對香港《逃犯條例》所觸發的社會衝突以及激烈而有機的公民抗爭運動,提出鞭辟入裡的記錄、觀察以及深刻的反思與洞察。
另一「數位專題」則植基於「人類學從業者如何/可能透過數位媒介,去鋪展多元格式的豐富田野資料、推出其研究成果或針對論題進行持續的發展」。若說公共人類學著眼於人類學(者)從不同角度、立場對人類學的公共化做出反應,然而透過哪樣的書寫/媒介與介面則關乎知識的公共化及其效應。換句話說,此專題希望藉由探討「數位」而來的「書寫」(方式或內容)以及刊物內容之編排,意圖去呼應公共人類學的主張與關懷:(一)強調知識與社會的相關性(relevance);(二)知識/形式的公共化;以及(三)方法上訴求「合作」關係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