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沒山林的人類學實踐與多媒體運用
布農族石板屋修復計畫的公共化歷程
林靖修|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公共人類學強調科際整合,在兼顧理論與實務的同時,一方面協助在地居民將其微弱的聲音在公共論壇中放大聲量;另一方面藉由對於研究社群的文化與社會的理解,轉譯在地觀點,用容易溝通的語言透過各種媒介向主流社會傳遞在地聲音。然而要如何藉由人類學研究貢獻到公共議題,成為公共論壇中的一道即便微弱但不可忽視的聲音?如果公共人類學重視多方社會行動者之間的溝通,又如果將人類學研究與大眾溝通是必要的,那要如何達成呢?Sarah Pink 和 Simone Abram在Media, Anthropology and Public Engagement (2015)提醒我們在新的多媒體科技日新月異和社群媒體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的年代,人類學者不應該因為長期堅守長期在固定田野地點進行微觀研究的研究傳統而感到害怕,而應該這個新科技的時代是充滿機會,讓人類學者的研究可以透過各種多媒體與社群媒體與外界溝聽,並成為研究不可或缺到要素。尤其公共人類學者希望透過研究介入公共議題或反省「發展」或各種政策、或者是與報導人共同合作,尋找解決問題的契機與實踐。一旦人類學運用多媒體成為分享知識與研究成果並尋求與社會大眾對話時,透過不同的媒體,人類學者也定義了不同的觀眾群,而這樣的研究也注定人類學研究是跨學科和跨界的 。
從2017年8月開始,國立台東 大學南島文化中心的幾位人類學者,在中心主任蔣斌教授的帶領下,展開「卓溪鄉拉庫拉庫溪布農族佳心舊社修復試作計畫」,該計畫是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的一部分,是由花蓮縣文化局承辦再委託南島文化中心執行。在這個計畫中筆者是主要負責溝通相關人員、作為校方、公部門、布農族人和民間單位(景觀顧問事務所)的業務,也在空檔上山和族人一起工作。
佳心是一個由布農族巒社群所建立的部落,位於拉庫拉庫溪中上游山區,海拔約八百公尺,要前往該地只能在瓦拉米登山口徒步上山五公里。在日治時期,住在佳心一帶的族人在約1934年左右陸續遷徙下山。隨著時間推移,罕為人至的佳心舊社早已被隱沒在森林深處,過去祖先所搭建的石板屋早已傾圮,過去長精湛的石板屋技藝也佚失。所以這個計畫不僅是一個有形文化資產的修復工作,也是無形布農族石板屋技藝與家屋文化的復振。
就現行法律而言,佳心舊社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內,但土地和四周的森林資源屬於林務局;但是就族人而言,該地是祖先土地、家屋是祖先家屋,當然也是布農族的傳統領域。因此,這個修復計畫就必然面對不同公部門之間和法規的競合。就計畫執行而言,南島文化中心也要符合公部門主計法規和人事管理規範、勞動法規等。由於國家法令、預算與執行時程的限制,使得修復的石板屋頂和樑柱木材需要由山下處理好運送上山,因此牽涉其中的行動者網絡不擴張,包含木材行、石材提供者、布農族高山協作員、磅秤等等。再加上政府工程需要符合當代法規、族人的石板屋知識也要由長輩 記憶轉為實際可以操作、並且符合當代建築工程的設計與可檢驗的工項,但這些設計與工項又必須建立在布農族石板屋文化之上,因此也牽涉到各種知識系統之間的轉譯與再生產。在學術領域上,這項計畫也必須和考古學者、建築學者、文化資產學者合作,在某些議題上不同學科基於專業是有不同看法的,也因此這項計畫也是不同思想辯證場所,例如有考古學者認為該地是考古遺址不宜更動,但有些人類學者則認為若能和考古學者合作,可以在較少擾動下進行歷史建築修復。
從上述的說明可以理解該計畫是龐大產官學民合作的計畫,也是人類學與布農族人的合作人類學研究。然而,每個行動者所連結的社群內部對於該計畫的意見是紛歧的,也因此這個由人類學者執行的計畫註定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也是需要和大眾溝通的計畫。基於研究計畫的需要與其特殊的性質,人類學者也必須和社會大眾溝通,透過不同的媒介和不同的社會群體對話,這樣的情況也讓這個具有公共人類學實踐性質的計畫成為一個在台灣少數獲得公眾媒體關注的研究計畫。
該計畫從布農族石板屋培訓課程、部落會議說明會、討論會、開工、階段性完工、山下備料、高山協作員運送建材、山上工作、落成典禮等都有媒體報導,從地方有線新聞到全國性的原民台、公共電視、民視等媒體,從報紙報導到電視主題報導。
除了新聞報導外,該計畫團隊和參與計畫的各個領域的專家、族人與公務員也受邀參與原民台的談話性節目,例如「部落大小聲」、「東海岸之聲」,分享計畫的成果、發現與未來要面對的問題等。也有Lima新聞和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的團隊將他們長期跟拍的成果剪輯成紀錄片,並在全國性媒體平台放送。這使得這個公共人類學的計畫成功地成為公共討論的議題。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關於佳心舊社的新聞報導和紀錄片經由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傳播,逐漸受到更多社會大眾的關注,包含Youtube、Instgram、facebook、Line等。社群媒體使用者透過分享、按讚讓這個計畫受到更多關注,也帶動更多人上山前往參訪,使得該計畫在社群媒體的關注程度不斷增強。
除了媒體的報導之外,計畫團隊包含花蓮縣文化局和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的研究團隊也試著利用各種多媒體的管道和社會大眾分享研究過程、發現與成果。花蓮縣文化局就委託專業團隊拍攝一系列的的影片,如下表二所列;也請當地布農族詩人沙力浪(Salizan Takisvilainan)將他參與計畫的經驗與感想書寫成一篇篇的散文刊登在文化局的臉書「花蓮藝文漫遊」上,該臉書用戶有3萬3千人。沙力浪(Salizan Takisvilainan)更將刊登的散文改寫收錄在他新出版的書《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2019)。透過他和出版社的合作推廣新書和演講,更擴大更多社會大眾認識這個計畫。
參與其中的人類學家們則是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讓「佳心舊社修復計畫」更廣為人知,在學術領域內,人類學者結合研究實踐與教學,帶領學生實際參與計畫之外,也透過參與研討會、受邀演講、上廣播節目、電視節目等方式和不同學科學者相互交流,例如筆者也受邀到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暢談計畫執行經過與成果。再者,人類學者也利用新類型的多媒體形式將研究成果分享給社會大眾,例如筆者運用互動式網路地理資訊系統「故事地圖」(storymap)製作管理維護計畫的主題式故事地圖,其網址為https://www.arcgis.com/apps/Cascade/index.html?appid=5ddee71e68ad4411b799b4b6fc65122b。
佳心舊社石板屋修復完工之際正巧碰上2018年九合一選舉,選舉期間有一位卓溪鄉的鄉長候選人在計畫執行團隊已經下山之際,自己帶著團隊和競選標語到家屋拍照並上傳「臉書」,以彰顯他重視布農族文化傳承,然而這項舉動讓競爭對手感到不滿,支持與反對他的居民紛紛留言、按讚或其他表情符號在這則po文底下。他們的討論所牽涉到的議題不僅是選舉、也包含對於石板屋修復計畫的各種看法、對於家屋未來命運的樂觀與悲觀預測等等。這使得石板屋修復計畫成為地方選舉的公共議題,而競選者之所以會上山拍照也是他從之前族人在各種社群媒體的相關討論中得到靈感的。
透過媒體報導、計畫團隊的各種多媒體使用,這個由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人類學者所執行的公 共人類學實踐成為一個從在地社會、布農族、原住民到全國性的公共議題。在許多的社群媒體上,許多留言對於這個計畫有各種想法與批判,而他們的討論經常超出計畫,討論的是國家與原住民的關係、文化傳承與復振的危機和轉機等。這使得在沒有網路、沒有電、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到的深山的布農族石板屋修復計畫,透過多媒體和社群網路的傳播,讓這個隱沒山林的計畫成為一個具有強烈媒體人類學與公共人類學實踐的精神,甚至這個故事至今尚未劃上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