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音樂場景在臺中:追尋跨國流動的越南波麗露
東南亞音樂場景在臺中:追尋跨國流動的越南波麗露
郭大鑫/維也納大學音樂學博士候選人
自1990年政府開放外籍移工來臺工作(曾嬿芬 2004),臺中第一廣場便成為來自東南亞各國(主要是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移工假日相會的據點之一。每逢週末他們在這連棟的商業大樓裡聚會,並且透過各種方式將自己家鄉的音樂帶至此處。因為他們的活動,今日當我們踏進這裡,便能聽見不同語言與音樂的混合,第一廣場也自成在地獨特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
我在2015年11月1日重返這個年少時經常逗留的地方,這也成為我踏入東南亞音樂研究領域,或具體地說是我從事越南音樂研究的起點。那日我先以第一廣場6樓的菲律賓暨印尼舞廳作為起點,由於我身型與膚色緣故,門口的菲律賓售票員差點誤認我是同鄉移工,勸我再學個他加祿語(Tagalog)後便能以假亂真,而這樣哭笑不得的誤認經驗一直發生在往後的田野調查裡。像是隔年印尼移工帶我去泰國舞廳時,他們說只要我不開口就不會被認出是臺灣人。
進入舞廳後,我見到菲律賓人、印尼人、臺灣人與美國人共享DJ所放送的美國流行音樂。當下我思考著第一廣場作為主體空間,隱藏了多少跨國流動的聲音與音樂?不同族裔之間的移工又是如何「做樂」(musicking),如何聆聽、演奏、歌唱、創作與舞動音樂(Small 1998: 8)?此外,不同族裔的音樂空間是否全然開放,就像某些舞廳需要移工偕同才得以進入?
在我 們「重新定位」自己的無數方式中,音樂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活動,從集體舞蹈到把卡帶或CD放入機器的行為,喚起和組織集體記憶和現在的地方經驗,其強度、力量和簡單性是任何其他社會活動無法比擬的。通過音樂構建的「地方」涉及到差異(difference)和社會邊界(social boundary)的概念。(Martin Stokes 1994: 3)
如同民族音樂學家Martin Stokes所言,為探究外籍移工如何在異鄉聽見與歌唱自己家鄉歌曲,來建立自我群體的親密感,我根據在2016年初至2017年底的田野調查,寫下我所觀察的音樂活動與展演空間。如今這些場所部分因商業財團入駐而改建,許多聲音景觀已消失不見。
表一:2016-2017年,臺中第一廣場樓層空間分布圖
沈浸在第一廣場的兩年裡,我在菲律賓教會齊唱英語與菲律賓語詩歌,並見到海外菲律賓的原住民樂舞表演;在餐廳欣賞菲律賓樂團,曲目以菲律賓和美國流行歌曲為主。印尼部分,我則聽見他們在廣場前的移動式卡拉OK活動唱跳Dangdut,我也旁聽穆斯林團體的伊斯蘭音樂Qasidah排練,並見到印尼商店販售不同種類的印尼音樂光碟。泰國部分,我則分別在泰國餐廳與舞廳哼唱泰北歌曲。在這些眾多東南亞聲響交織的大樓裡,我後來選擇以越南音樂作為切入主題,因爲越南音樂活動不像其他三國有移工樂團或宗教音樂展演,多半以越式餐廳或是越式咖啡店的卡拉OK為主。這些越式場所不時傳出的旋律讓我覺得帶點哀愁,於是我想知道越南音樂是什麼?又有什麼?而我理解越南音樂的方式,除了透過文獻資料之外,我一方面長期在越南咖啡店裡與越南移民工相處;另一方面我跟隨臺中在地的文史工作室「1095,」舉辦的各式活動來認識移工的生活日常與音樂經驗。
當這些跨國流動的移工帶著他們家鄉音樂來到臺灣,並使得臺中具有東南亞音樂景觀時,我開始在2016年9月返向到越南做田野調查,找尋我在第一廣場聽見 的音樂曲調,其名稱為「波麗露」(Nhạc Bolero)。我追尋這樂種的路徑並試著理解我曾感受的越式惆悵是什麼?我發現這聲音先來自歐洲與拉丁美洲,傳到越南並在地化之後再一路跨度至全球不同國家的越南社群,如美國、澳洲、德國、捷克、英國與臺灣。
波麗露(Bolero)這樂種源自於十八世紀後期的西班牙,並在十九世紀傳入拉丁美洲國家(古巴、墨西哥)而有新的型態與風格(Kahl and Katz 2001)。法國人接受拉丁美洲風格的波麗露之後,他們也在法國殖民越南時期(1887年-1954年)將其帶入越南本地。經過在地化的越南波麗露,它融合西方音樂元素與越南當地傳統歌曲旋律,歌詞多以抒發日常情感。第一首越南波麗露是在1952年由作曲家黎仲阮(Lê Trọng Nguyễn)創作的〈午後的太陽〉(Nắng Chiều)。順帶一提的是,此曲在跨海流傳之後,臺灣有華語版本〈越南情歌〉、〈南海情歌〉,閩南話版本則有〈黃昏橋下〉。
初期的越南波麗露歌詞內容因與越南共產黨所推行的愛國主義相背,曾一度被標記為黃色音樂(Nhạc Vàng),並在1975年南北越統一後禁止播出,直至1986年越南經濟改革開放(Đổi Mới)後才逐漸解禁。當今,越南波麗露的復興像場意外;根據自身的田野調查,越南波麗露再度興起是因越南永隆省電視台(THVL)自2014年起製作的波麗露系列節目,後來越南國家電視台(VTV)更在2017年收編此類型節目,並請偶像歌手重新詮釋經典曲目。這原是地方電視台的商業策略,接著民間團體也自發地舉辦與波麗露相關的活動。僅以2018年1月我在胡志明市參與的場合所見,共計有波麗露歷史講座Con Đường Boléro(波麗露之路)、波麗露音樂會Sài Gòn Bolero(西貢波麗露)與波麗露音樂秀Sài Gòn Bolero & Hưng(西貢波麗露 & 興),外加線上電影與電視也有以波麗露為主題。
越南波麗露的復興更使我注意到不同國家的越南社群的日常音樂體驗。我曾在2019年4月分別拜訪德國柏林的同春市場(Chợ Đồng Xuân)以及捷克布拉格的沙巴市場(Chợ Sa Pa),觀察到越南商店與餐館販售與播放波麗露音樂。此外,2020年的越南裔英國藝術家Moi Tran以波麗露為主題,在河內舉辦Bolero Effort藝術展,探尋波麗露與英國之越南社群的連結。澳大利亞公共廣播公司SBS越語版也製作一系列越南波麗露相關節目與回憶。
當今,越南波麗露音樂復興與懷舊現象仍在越南本地與國際間持續著,在電影、戲劇、紀錄片、文學、詩詞與藝術創作等領域皆有以波麗露為主題之作品。這被認為有著惆悵的波麗露不單是個人獨處時的情緒抒發,也是越南從官方機構到民間單位分別打造的集體記憶與論述。當我從家鄉臺中追溯聲音至他方並回頭理解在臺的越南社群時,我認識到在第一廣場的聲響隨著不同的人與物開展出一段的跨國音樂之旅,而音樂又是如何強而有力地串連海外社群的情感。最後,我想以一首無論在越南本地或臺灣臺中都能聽見的越南波麗露〈紫色的憂愁粉色的喜帖〉(Sầu Tím Thiệp Hồng)作為結束,讓讀者體驗此樂種所帶出屬於越南社群的愁緒。
〈Sầu Tím Thiệp Hồng〉
〈紫色的憂愁粉色的喜帖〉
作詞:hoài linh 懷玲
作曲:minh kỳ明琦
譯者:羅漪文
Từ lúc quen nhau chưa nói một lời gì, tỏ tình ta mến nhau
相識至今從沒說過一句話,讓你知道我喜歡你
Nhiều đêm ngắm sao, mà ước duyên mình bền lâu,
抬頭仰望星星的夜晚,許願讓我們的緣分長久
suốt đời tình khắc sâu
一輩子情深
Nhớ thương đầy vơi, mộng thấy ai mỉm cười,
滿懷思念,夢見誰的微笑
Làn môi xinh tuyệt vời
雙唇太美
Để rồi buồn ơi, ánh trăng soi còn đó,
於是悲傷啊,月光還在
và nghe hơi gió biết rằng mình vừa mơ.
聆聽風聲,才知道是幻想
Khi yêu hồn như nở hoa xây mộng tuyệt vời
愛戀的靈魂如鮮花如多彩的夢
nắm tương lai trong bàn tay một câu nói thôi
一句話就可以掌握住未來
Đôi khi gặp nhau, muốn khơi nhưng rồi lại thôi,
偶爾相遇,想說又不敢
nói ra e ngại mặc theo gió trôi
羞澀不語,任心情隨風飛逝
Hôm nay nhìn xe kết hoa xuôi ngược nẻo đường,
今日看見花車在馬路上穿梭
Gửi thư trao cho người yêu, vài câu luyến thương
寫信向心上人告白
Hân hoan hồn như nở hoa trông chờ hồi âm,
激動歡欣,魂魄如花開等待著回音
Đắng cay trong lòng chỉ thấy thiệp hồng
無奈地只看見粉色的喜帖
Chiều tím không mây, đường cũ bước lần về,
紫色的天空沒有雲,循舊路返 家
buồn nghe day dứt tim
心如刀割
Nhìn xe kết hoa màu trắng ngỡ rằng mình mơ,
白花的禮車恍惚如夢寐
Pháo hồng nhuộm tiễn đưa
鞭炮把離別染成了緋色
Lá thu chậm rơi từng lá nghe buồn buồn tưởng bước ai tìm về.
秋夜緩緩飄落,以為誰又回來
Mở rộng vòng tay đón anh nhưng nào thấy,
張開雙手迎接卻不見誰的身影
Sầu dâng lên tim biết bao giờ cho vơi .
哀愁滿滿何時才衰減
引用書目
曾嬿芬。2004。〈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臺灣社會學刊》32: 1-58。
Chen, Damien. 2019. “Including the Excluded: Philippine Migrant Workers Rocking Sundays for Belonging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45th ICTM World Conference.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Thailand, July 11-17.
Kahl, Willi and Israel J. Katz. 2001. Grove Music Online, s.v.“Bolero,”Accessed November 17, 2021, https://doi.org/10.1093/ gmo/9781561592630.article.03444.
Small, Christopher. 1998. Musicking: The Meanings of Performing and Listening. Middletown, C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Stokes, Martin. 1994. Ethnicity, Identity, and Music: The Musical Construction of Place. Oxford: Berg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