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流行音樂研究遇見分享人類學:以影像探索「中國性」的難題

流行音樂研究遇見分享人類學:以影像探索「中國性」的難題

林真宇/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流行音樂產學應用碩士在職專班兼任助理教授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在英國利物浦唸書、工作、做研究。身處披頭四的故鄉,流行音樂研究(Popular Music Studies)的重鎮,我對跨領域的五花八門研究方法充滿興趣,對音樂聽眾懷抱好奇。心中的研究問題,激發了不知是對是錯,但至少是富有創意的解法。《逐風捕樂:流行中國風?》(Chasing the China Wind:A Musical Journey,以下簡稱《逐》片),就是這樣天馬行空之下的產物。《逐》片是一部三十分鐘的民族誌紀錄片,紀錄了我的博士研究和田野過程:我駐足臺灣、中國、香港與英國,試圖探索九零後世代聽眾,如何透過流行音樂感知「中國性」(Chineseness);我也嘗試理解,不同主體的聆聽音樂的經驗,如何反映個人歷史與認同,且在此過程中,他們又如何面對中國崛起後一系列政治社會脈絡裡的中國性難題。我針對兩千年以降,一系列由臺灣音樂人引起的中國風流行樂進行文本分析,同時前往各地,與聽眾們真實相會。

 

我所分析的文本,包含幾位不同音樂人的作品,但在拍攝初期因聚焦的需要,且得到了杰威爾音樂(JVR Music)的首肯與授權,能在非營利及研究的範圍,在影片裡使用音樂錄影帶。於是,這部影片,透過影像的剪輯和歌詞翻譯,呈現了「中國風之父」稱號的周杰倫與作詞人方文山的作品,以及聽眾們與作品相關的受訪內容。說起周杰倫的《青花瓷》,華語語系裡的聽眾,或許耳熟能詳、甚至已熟爛,不覺得有什麼值得深探,但當流行音樂研究領域常被質疑帶著西方中心主義(Western centrism),而我遠在他鄉,身邊只有很少的亞洲人。深受陳光興(Chen 2010)「亞洲作為方法」(Asia as Method)的激勵,初生之犢的研究者,沒底氣但有骨氣。當時就決定,若我要做研究,絕不要僅以西方流行音樂學術為脈絡談亞洲個案;我要邀請讀者看見/聽見文化場景,見證方法對話的可能性,讓西方視野下的中國性能被解構與顛覆。

 

田野的路上,除了訪問及參與觀察,我也開始製作影片。一部分的受訪者,在分享他們聽音樂的故事時,也願意讓其受訪的過程被拍攝。於是,從一開始簡單的手機、單眼相機操作,直到學校挹注研究經費,讓我能請專業拍攝人員協助,《逐》片的製作過程不停在變化,本身就是田野的一部分。影像計畫對我的研究,帶來了本質與研究方法論上的影響。事實上,電影製作作為研究方法的一環,已非新事。但近年學術界「電影製作研究網絡」以及「研究電影獎」的成立,確實帶來更多討論與衝擊。於是,在研究意識的背後,我也在邊做邊學的路途中,摸索跨域的方法論。我一邊問著自己:在流行音樂研究的領域,民族誌紀錄片能夠做什麼?我深受尚・胡許(Jean Rouch)的啟發:他相信分享人類學(Shared Anthropology)的積極意義,能透過影片的拍攝與反饋放映(feedback screening)被成就;分享這些影響,讓參與研究的受訪者,有機會更直接地理解他們如何被再現,而這些反饋和討論,會再被帶回進一步的研究中,讓對話成為可能,而研究生生不息(Rouch 2003: 320)。此外,對於影片可能有興趣的一般大眾,也能夠藉由觀影參與其中。胡許甚至曾說,比起參與者不能瞭解自身被再現方式、甚至不能參與詮釋過程的其他研究方法,「分享人類學」是更符合研究倫理的。於是,放映場合的交談、檔案共享後的訊息,都成為研究的一部分,讓影像的生命延伸,直至研究核心;透過持續溝通和解釋,讓問題的答案能夠越來越清晰。

 

《逐》片自2016 年至今,在英國、德國、捷克、臺灣,皆有機會放映且舉辦座談會。於是,在放映的田野裡,遇見一些對這些音樂陌生的觀眾。當他們看到《蘭亭序》的音樂錄影帶裡筆墨行雲流水的視覺意象,加上受訪者對於傳統中國文化時而喜愛時而疏離的分享,他們的提問內容,常顯示對流行音樂「本真性」(authenticity)的關心,甚至是擔心。他們好奇這樣的大眾音樂生於臺灣,是否暗示著臺灣在地的音樂元素難以在主流場域有所發揮,傾向拼貼西方樂種與中國想像?例如,周杰倫擅長以中國樂器、絲竹樂、音階與與文字上的中國風情,搭上嘻哈(Hip-Hop)與當代節奏藍調(Contemporary R&B)音樂元素。但聽者耳中的聲響,音樂傳統的根源,本質上屬於「西方的」,因此,他們認定所聽到的音樂是「非本真的」。透過認定本真性屬於西方,質問「真正的中國性為何?而音樂上的臺灣性又在何方?」這種常見的邏輯,忽略了音樂文化傳播過程中,如何產生本地意義,對「中國性」的追求,變成了一種東方主義式的類型化過程。當然,也輕看了當代社會錄音工業及音樂製作系統裡,仍存在的複雜性和不平等。我們該問的問題,不該是哪個國家和文化針對特定樂種擁有話語權,而是這些國家和全球音樂製作系統的關係。

 

我的田野裡,有諸多行動者,而他們之間的關係,在書寫、分析、剪接影片的時刻,都需要認真梳理。其中,包括人類學家與參與者,攝影者與被拍攝的人、影片的觀眾與參與者。這些討論,給了研究人員一個機會,重新思考反身性的議題。布萊克和哈伯德(Tara Blake and Janet Harbord, 226)曾批評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於1930年代的研究中,使用平面與動態攝影為研究方法,他們認為,這個過程創造了一個新的產品,會引發了民族誌著作的危機。回望,我認為電影製作本身可以是一種研究方法,能讓民族誌著作與影片,兩者都更豐富。首先,民族誌著作與影片間的關係,不能被視為二元對立。民族誌著作不應被視為主要,而電影為副產品。我認為,對於民族誌著作而言,電影不是替代(substitution),而是堆積(accretion),能夠讓書寫變得更厚(thick)更深刻。在《逐》片的經驗中,我發現這部關於流行音樂及觀眾的民族誌影片作為堆積,在被西方中心主義以及產業內部權力不平等的夾擊之中,反而為新的觀察創造了空間。

 

如Frederick Lau(2015: 40)所言,歷史化和脈絡化,對於理解「中國性」的含義極其關鍵。在我的研究裡,我也看到,跨國流行樂裡的中國性,如何應對社會和政治變化,不斷被重塑。《逐》片裡可見的音樂錄影帶、旁白和歌詞翻譯字幕,正是嘗試在跨域、跨國、跨語種的場域裡,提供了再脈絡化的可能性。這種堆積和補充(supplement),創造了一條「逃逸路線」(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1980):不僅要從標準研究實踐的習慣逃逸,也要在領域內揮之不去的、傾向質疑非英美流行音樂本真性的陰影之外,找新的路徑。於是,這堆積過程中產生的作品,最終也提供了民族誌著作更豐富的資源。民族誌電影的製作,可被視為一種實驗方法,即使公開放映,皆屬於這實驗的一部分。如胡許所言,這個過程為民族誌知識的生產,打開新的窗。胡許生在一個製作電影需更多功夫和成本,數位化前的時代,而他的想法很浪漫。透過想像力,他曾提醒人類學家們:未來,會有可攜帶、輕便、彩色的電影拍攝技術,當那時,人類學家不再能夠壟斷控制觀察的過程,他們本身的文化、拍攝和放映的過程,也將被觀察記錄。他相信,民族誌電影以這種方式,幫助我們「分享」人類學知識。

 

我們現在正處於胡許嚮往的年代裡(Rouch 1973: 13)。今日,有許多研究者拍電影,而研究影片也帶我去了更多地方。2018年,《逐》片入圍了英國藝術與人文委員會(AHRC)的研究電影獎,頒獎典禮舉辦於英國電影學院,《逐》片得以在平時星光熠熠的舞台上播放。在現場,一位曾至臺灣讀書的中國受訪者提到,這些中國風的歌曲,如何陪伴她生活的軌跡。她娓娓道來:「每一首中國風歌曲都很動人吧,但是我可能最喜歡的還是《東風破》。這首歌雖然已經火到,有時候大家都忘了他是一個很美的故事,只是覺得它很流行(⋯⋯)關於兩個談戀愛的人,過程、與感覺(⋯⋯)」那一刻,坐在台下的我,覺得再次被受訪者提醒與安慰。跨域的研究法千百種,但面對權力結構及產值皆龐大複雜的錄音工業,跨國音樂市場的角力,以及關於音樂的意義和本真性總需火力全開的論述戰場,不要忘記聽眾們那些曖昧、矛盾與細微的感受。那裡,才是我的研究想要到達的地方。

引用書目

Blake, Tara, and Janet Harbord. 2008. “Typewriters, Cameras and Love Affairs: The Fateful Haunting of Margaret Mead.” Journal of Media Practice 9(3): 215-227.

Chen, Kuan-Hsing. 2010. Asia as Method: Toward Deimperializatio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Deleuze, Gilles, and Félix Guattari. [1980] 1987.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lated by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Lau, Frederick. 2015. “‘Center or Periphery?’: Regional Music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2(1): 31-47.

Lin, Chen-Yu. “Chasing the China Wind: A Musical Journey.” Filmed 2016 at Liverpool,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s School of the Arts. Video, 29:56.  https://youtu.be/hKj3qVYY618.

Rouch, Jean. 1973. “The Camera and Man” Jean Rouch Tribute Website. Accessed October 31, 2017. http://www.der.org/jean-rouch/pdf/CameraandMan-JRouch.pdf.

Rouch, Jean. 2003. Visible Evidence: Ciné-Ethnograph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Steven Feld.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