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人類學視野與社群經營的結合

人類學視野與社群經營的結合:健身鍛煉如何賦予女性新的身份認同與社群歸屬感?

張天馨/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 三年級


文化人類學 x 社群經營


在實際和知名健身網紅/Mayfit 創辦人劉雨涵 (以下 簡稱 May)互動前,我作為一個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的學生並不如其他兩位於台大在學的實習生熟悉這位從台大人類學畢業的講者。然而,一鍵點擊「追蹤」後,我彷彿逐漸跟上腳步,越是深入挖掘 Mayfit 的帳號越可以發現這位講者的精彩之處。不僅僅是人類學的背景,在社群網路上統一的色調、積極的態度等,僅需要關注瀏覽,很難不被他的風格吸引。

 

所以當講座中, May 提到「我好像是一個社會的革命者」時,實在讓人深受震撼。即使回顧會議紀錄,這句鏗鏘有力的陳述都仍然光彩照人。但 May 接下來對自己求學經歷的描述,卻讓我頻頻停下思考,甚至更親密的感同身受。原來,作為台大人類學的學生 May 曾經 覺得人類學與自己遙遠,文本中觀察的異文化都看似脫離當代的生活。但隨著浸潤修習不同的課程,May 開始感覺到文化的範疇十分廣泛。尤其在「民族誌寫作」課堂後,促使她在大二開始運用自己和外籍生的相熟,觀察他們不同的生活風格,並加入到自己的寫作之中。在那一刻開始,她意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人類學,人類學其實就在自己身邊。

 

這樣的自我探詢和反覆推敲,不正是當代台灣人文社會學群莘莘學子的寫照嗎?經常徹夜未眠閱讀文本,時而慷慨激昂面對言辭懇切的論述,卻經常徬徨猶疑,可望實習這樣的機會磨練自身實力,也就是自己如今身在講座承辦位置的緣故。這樣深刻的回顧,於是讓我開始深思過去對 May「成功」理所當然的想像,是否片面同時草率?

 

事實上,在成為健身 KOL 前,May 的家庭也抱持較為保守的態度,認為女性讀到高學歷反而可能變成結婚生子的阻礙。高中和大學生活的巨大落差,加上科系中沒有人分享對健身的熱情,May 曾經感到無比孤單,只能透過 IG 作為一個自我展現的小舞台,藉由社群網路尋找志同道合的傾訴對象,連結更廣泛的社群。May 在畢業後也考慮過接手家業,抑或出國進修研究所,在遠赴柬埔寨實習後,意識到製造業無法發揮原本的熱情,才回頭成為全職創作者。

 

所以,May 創作的根基從來就不是金錢,甚至一開始有廠商合作時都十分抗拒,擔心粉絲的眼光和內容的變質,但吸收《第四消費時代》書中所謂「當物質已經過度豐饒,大眾反而需要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形塑購物模式」,May 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共享經濟的形式,將我們的物質進行重新的分配。同理,當自己出於一顆分享的熱誠之心,業配其實也是一種分享。昭示著所以現在的消費思維已經和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以社會人來說,May 或許尚嫌年輕,但她藉由豐富、多元的取徑來傳達自身對於健身的熱愛,不難讓人看見 May 的成功絕非偶然;以媒體來說,IG 或許新興,但箇中種種無一不是再三忖度後付諸實行,甚至連外界看似簡單的決策都往往有深刻的理論基礎及沙盤推演。若沒有對於健身的熱愛,很難長時間地投入熱情於其上。

 

網路給予女性新的力量


在這場講座中,May 更分享了我們平時難以觸及的面向。張愛玲說成名造趁早,卻忘了面對名聲往往比成就名聲困難數倍。「instagram 改變了我的人生」May 也毫不諱言 IG 平台上的形象展演。她曾在教授建議下開始 1990 年代的網路社群研究,May 發現——網紅打破了傳統上對下的資訊傳播,甚至沒有任何的門檻,人類學視界:人類學的跨領域實踐與應用 33 透過一段照片、影片,可以影響到大量受眾,甚至爭取和其他大平台平等洽談合作的機會。

 

但社群媒體就像一把雙面刃,凡事總有過猶不及,IG 符合行動裝置的設計,也使虛擬的社群交往無孔不入的侵入我們的生活。其中受衝擊最大者莫過於以社群媒體形象展演為業,如 May 這樣必須時時刻刻注意社群媒體趨勢的網紅們。在幾乎無所不在的行動裝置下, IG 的舞台又有更多的展演空間,濾鏡的內建、相似的風格等,這個社群在近年已然脫離以往奠基於親友的連結方式,儘管帶來無遠弗屆的影響,但九宮格下的自己也開始變得模糊。

 

在 May 彷彿總是完美的一張張照片下,從言談之間,我驚覺儘管再正面、陽光的人物表象下,每個人都會有對自己不自信,或者受到他人的言論動搖,而質疑自己的時段。但 May 在對自我身分的不斷摸索中,學會藉由回到身體,單純健身、調整飲食,感覺自己在過程中的快樂,學會與現在的自己對話共存。正是在這樣矛盾的抉擇中慢慢微調、反覆推敲,May 不斷探索什麼是女性的新身份,並希望可以引領更多女性勇敢展現自己。

 

正如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不斷自問「人類學家還可以是什麼?」,May 也不斷思考「網紅還可以做到什麼?」深度探究哪些東西是自己應該捍衛的堅持。畢竟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研究對象和深耕領域,遑論面對的是自己的身體和價值。人類學常常談論的「身體感」究其根本也是在回應人類自己該如何面對生理、文化彼此相互影響的複雜感官。所以,May 在講座現場熱情的鼓勵觀眾——當別人用自身的框架和理解質疑時,也不妨用自身的框架回應對方。這樣的事也帶我看見,當兩人帶有差異的框架彼此交會時,或許迸發而出的不是火花,而是更溫和的共振共鳴,在兩個生命的碰撞中娓娓道來新的可能性。

 

探詢女性新的身份認同


談到自我的展演,身為健身網紅的 May 自然有深刻的體悟。「如果自己不覺得自己值得這份美麗和自信,即使是單一標準的美,都會被流言蜚語輕易擊潰」May 提到,IG 起源於歐美,所以不少使用者會追求健身的美麗;但在她看來,台灣女性對美的概念變化,比起地域的差異,更具有時間上的動態。隨著時間的變化,台灣人對「美」的想像也會逐漸改變。美到底是什麼樣子?對 May 而言,東西方人與不同世代的台灣人審美觀念都會不一樣,但沒有一個特定的模樣是不得不去追求的,而是要看見在社群媒體平台上,使用者同時被平台上的流行影響,卻也能夠影響流行的可能性。

 

對 May 而言,美不一定單純是外在,而該要對其所展現的美抱有自信,並進而去認可自己。這讓我想起 May 幾度在社群媒體上慶祝獲取證照、展現出讓人瞠目結舌的表現(引體向上、肌肉量等等),其實是嘗試著將外界的酸言酸語轉化為女力前進的動力,藉由各種過往台灣本土可能不熟悉的展現方式,藉由合適的鍛鍊及充滿野心的目標設定,不僅僅突破身體的極限,更是在衝破刻板印象。正如 May 在講座中鼓勵聽眾的——在領域中成為佼佼者,可以更有力量的抵抗外界的攻擊。因為跟外界的互動,並非去服膺外界的主流,更重要的是照顧在生活在社會中的自己、保守本心。唯有如此,才不會在風雨飄搖時,驀然回首才發現已經不知所措。

 

在我們的線上展覽中,May 寫下「透過補足身體所需營養,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享受美味的食物,讓生活充滿愉悅與幸福感」。人類學帶給 May 的是在外界的追求下,焦慮和不安都能以同理、關懷的視野,思考如何多感受自己的身體,以人為本去關切自己。May 讓我看到,儘管網路的比較讓人必須不斷看見自己、凝視自己,擁有打磨過的信心和堅定的內心,反而可以藉由網路打破距離的隔閡,成為影響力者。藉由革命的過程,去影響到別人。而當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心來往也絕不會因為被簡化為一只「追蹤」鍵削弱任何內涵豐富者的精彩。

 

就如同這次實習經驗,【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在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百公里外的共學、共事、共識,卻成為了另類滋養我的土壤,在原本彼此斷裂的知識和所學下穿針引線,線上該如何營造出「風格」並讓觀眾、同事,甚至非目標受眾的路過朋友,都能夠如我被 May 激勵般感受打破空間藩籬,並安心分享、滿載收穫。種種安排都絕非一蹴可幾,一時要面對疫中實習的窘境,卻也讓我得以從三位老師、系列講座中的三位講者身上,理解到一種同聲共振下,對卓越的追求。比起讓活動成行,May 的社群經營和【百工】的實習活動都更注重讓一切「成形」,並運用【百工】團隊緊密的合作得以實現一種全新的共同經驗。這種力求創新,新/心中求好的態度,也在這次的活動配置中,讓人期待開拓出一種嶄新的知識轉譯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