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的社會實踐---我的 NGO 與記者生涯
黃阿潑

一日文字工,終生工文字。時常離開台灣,就是離不開地球。著有《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介入的旁觀者》,合著有《咆哮誌》等。▎FB:島嶼無風帶。
轉彎遇見人類學
我之所以走向人類學,是由兩件大事所舖成的,一是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二是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這時我還在媒體,做著自己覺得不痛不癢的報導,而這兩個摧毀性的災難,便在這個時候推倒我從小就建立的新聞志向──作為一個剛出社會的菜鳥,只能看著這些宏大的畫面,自我質疑:「為什麼我還在這裡?」或問:「寫文章能改變什麼?」
那個時候,我對什麼都沒信心,什麼對我來說都值得懷疑。我會去想,如果能在現場做什麼有多好,但我也會想,社會科學幫到這個世界了嗎?為什麼所有的爭論都起於意識型態,這世界為何沒有和解的可能?(當然,台灣也處在一個炙烈的族群紛爭中)於是,我去唸了人類學,初初是想做醫學史,後來想進實驗室,離開醜惡的人類社會。然而,真的讀了人類所,發現自己對人充滿好奇,無法只是做著冷冰冰的實驗,才將方向調整到醫學人類學。我那時決定,要透過人類學這個學歷「漂白」,讓自己脫離媒體思考,甩開那些夸夸而談,我想要從事NGO工作,我要在第一線,在田野。

因此,比起認真研讀大師理論、搞懂人類學知識,或者寫論文,我反而花更多時間在當志工這件事上。寒暑假我會去上課,去偏鄉或發展中國家,去做些什麼,或者去旅行。我不是個聰明的人,剛讀研究所時,人類學的思考框架無法媒合進我那新聞與傳播理論砌成的腦子,但因為多次出走,從零開始碰觸田野,或者透過學習陌生語言來理解人類學的種種,才真的讓我將人類學視野與本質揉合進我的血肉裡,真正內化的開始。
有一次,和所上老師同學到印尼旅行。就像在書裡提到的那樣、就像每個人類系所學生一樣,會去印尼多半是受到⺠族誌的啟發,每個到印尼去的人類學學徒,都會想看鬥雞,也多半被Geertz激勵,那是什麼感覺呢?就是讓人頓悟到,如何融入田野,成為自己人的態度跟契機。剛學人類學,沒田野經驗的我們,什麼技巧都不懂,只是跟著用手抓飯,或者不排斥生病時去看巫醫,當地人做什麼我們也就跟著做,和他們一起吃飯睡覺談天說地抽煙打牌。有那麼一刻,我突然了解到人類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差別,也有那麼一瞬,我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在這裡。我已經是一個不再質問自己,為什麼在這裡或不在那裡的人。因為,我體悟到,每個「這裡」都可以是「那裡」,每個所在都有價值和意義,都可以有他者之眼,也都應該讓自己不再是他者,而他者也能成為我們。
即使如此,從「這裡」到「那裡」,仍然有許多知識跳階的空間,等著有人能找到答案。像是,當我到許多單位、不同地區當志工,或者工作上所遇到的那些文化衝擊或信念衝突,當我看著自恃文明國家的人怎麼介入異文化,又如何高揚自己的價值觀與好意──當然,那是出於一種人的善意......,但在這些舉措當中,又時常充滿一種強加的壓力與自以為是──我卻不知該怎麼解決。
成為NGO國際志工
大概是研二時,曾獲得第六屆醫療奉獻獎的郭惠二教授,推薦我到馬拉威 當志工。根據他的說法:「志工團需要有學人類學的。」當時醫療志工、國際志工風氣盛行,許多醫學生到了國外,卻常不知道自己能幹嘛,只是帶了些體驗回國。郭教授認為這樣不行。他總是嘆息,台灣太不把人類學當基礎學門了,所以NGO工作者沒人類學知識,外交也沒有,從來不知道要學習尊重理解他人文化,於是莽莽撞撞犯了很多錯。他希望我可以做些什麼。
但我一個才讀兩年人類學的菜鳥,去那裡能做什麼?其實除了簡單整理庫房以外,什麼都做不了。但正是因為整理了那間庫房,才讓我驚覺所謂的「慈善愛心」有多荒謬,那是一種不問他人需求,不管他人文化,只為了自己的良好感覺和節稅自利,對他人造成的問題負擔。
除此之外,台灣醫療團的醫師也常跟我們說,他們好像將一個小小的台灣城堡,搬到這塊土地上,過著和當地人沒什麼關係的生活,也實行些不太實際的醫療工作。他們很想改變,從最基本的,人人可接受的範圍,改變當地人的健康狀況。那時,醫療團團⻑說過,世界上大部分社會都是一階一階發展起來的,先埋了地線,才有無線,最後才是衛星,但非洲是個連地線這樣基礎建設都沒有的地方,卻已經迎接了衛星時代。所有的常識,到了非洲,都不是常識。
在非洲那一兩個月,我確實理解了團⻑的說法。像是我們以為先填飽自己肚子,有餘力再施予他人的概念,並不是他們的觀念,他們如果手上有東⻄會立刻分享給你,即使下一餐他們餓肚子。他們習慣了⻄方的sponsor,於是,便以為接受他人的好處是正當的,無法理解儲蓄、獨立是什麼意思? 一開始我非常疑惑,懷疑自己的認知是否全該被推翻,但卻也在與他們生活後不久,相信或許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才是有問題的。
其他包含到印度、去藏區的經驗,在在挑戰我原本的框架。我赫然發現世界不是一個樣,而我們,或者人類學家所做的,就是試著去貼近這個世界,呈現其多樣性。因為承認且將多樣性擺在前頭,便不會主張一種過於絕對的價值。並強加這價值到他者身上。
重返媒體
然而,地球並非照著人類學規則運轉,社會也不是那樣運作。畢業後,我在幾個非營利組織工作,也得接受組織的信念與信仰,為了實踐且貫徹主張,才有各種遊說、行銷、社會運作、社會運動等手段,或者進行社會溝通。然而,那中間常出現無法妥協的本位主義,或者政治正確的主張,或價值判斷。例如,女權主義者會認為伊斯蘭教女性戴頭巾,是失去主體性的,他們被剝奪了美麗的權利,但伊斯蘭女性會告訴你,她每天花不少時間挑適合搭配的頭巾,做出最美的裝扮,你憑什麼說她戴了頭巾就不打扮?像這樣的例子,人類學學徒都能理解,也不會先進行價值判斷,但世界上大多數人都不是這樣,對擁有強烈主張的倡議者也不是這樣。又例如,獵人打獵是他們的文化,為了維護原住⺠打獵的權益,便需要和生態保護者進行溝通交流或協商,但常常,這兩方都沒有各退一步的打算。
有那麼幾年,我確實是個有絕 對價值的人,並且不停寫字批判些什麼,是非黑白分明。但真正在做的時候,卻感到無力。但我又能理解,所謂的談判,就是將自己的主張推到極致,才有稍微妥協的空間。
於是,我就回到媒體。
我本來以為,NGO才是第一線,才是一個人類學知識運作的場域,但回到媒體,才發現,初初痛罵自己「為何在這裡」的這個「這裡」,才是一個真正傾聽、理解,並能夠呈現多樣性的工作──即使這個社會對媒體厭惡,認為他們不專業,批評他們小時候不讀書⻑大才當記者──但若媒體允許空間,讓記者能夠自由發揮,那麼,每個領域的記者幾乎就像那個田野的人類學家那般。談及此,我就想到,當初說自己想考人類所時,我大學老師便說過:「一個好的記者,就是一個好的人類學家。」當時並不十分了解,但路繞了一圈回來,便懂得老師說的話。

今年聖誕節期間到菲律賓 Negros 採訪蔗農。
報導與⺠族誌之間的新嘗試
現在我已經離開媒體,投入自己的題目,嘗試一種介於報導與⺠族誌之間的書寫。這次我不再問 自己該在哪裡,書寫能改變什麼。有時候,我無聊常會翻Geertz的書,總會翻到這一段:
在事實之後,「對你,我說」、「注意!告訴你」的態度是一個人自己所擁有的。我也有故事要說,有觀點要揭露,有意象要傳達、有理論要主張,並熱切向那些坐好、等著聽故事的人分享、描述一個文化,或像我在這裡所做的(選取部分、刻意安排、加以剪裁),並非開始去述說某種奇怪的客體、一個超空間的結。我所嘗試的是讓某地的某人,了解我因旅途、書本、見證以及對話所接觸的事物:對此產生興趣。
而我,作為一個人類學學徒,也不過就是透過文字畫出自一個立體地圖,盡可能地對他人展現世界的多樣性,不論是在這裡,或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