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人類學幹什麼?一個人類學畢業生的告白

林俞辰

看似普通的上班族,下了班則是公⺠很忙。中學時代歷史地理常常考滿分,喜歡旅行,喜歡出田野到處走跳,更熱愛那些有歷史和充滿故事的人、事、物。原以為自己會跟家人一樣擔任教職或公務員,卻是在遇見了人類學之後,開啟了我精彩的「跨界」人生。


現為社會工作者、哲學星期五@台中志工、好⺠文化行動協會理事。e-mail:yuchen750123@gmail.com

讀人類學幹什麼?


「讀人類學可以做什麼?」大概是我準備報考研究所到畢業後不斷提出的問題,也是一直自我尋求的答案(或許我的家人朋友也很想知道?)。人類學研究所畢業以後,我未能真正成為一位人類學家,或許是時機與工作機會的關係,我回到了社會工作的領域,任職於台灣某間頗具規模的社會福利機構。


然而,在注重實務經驗與專業技術的社會工作領域中,僅具社會工作與人類學基礎背景的我,似乎顯得非常的「不專業」。每當對自己有這樣的質疑出現時,就會想起某次研究所系所評鑑時,與擔任評鑑委員的謝繼昌老師會談時,他對我說的話:「讀人類學很好,人類學可以豐富你社會工作的視野」,當時不太懂這句話的意義,實際上也是在多年後才發覺正慢慢實踐中,不只努力的在工作中學習,累積經驗,也同樣關注於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面向,學習讓視野更加寬廣,期待能豐富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不只是一家咖啡店


台中市是我這幾年工作和生活的地區,空閒的時候走進社區的小咖啡店逛逛,會看到牆上盡是各式各樣的書籍,吧檯前則是陳列著健康無毒且友善環境的農產品,門裡門外進進出出,原來是2F空間有免費的講座活動,另外3F則是小型的團體瑜珈課程。眉頭一皺,發現看似普通的一家小咖啡店,其實並不「單純」。


回顧這二、三年間的台中,好像變得有些不太一樣–有大學教授關注舊城區的再生;有青年返鄉改造老屋,創造共同工作的空間;有咖啡店的老闆將社會議題融入設計,影響不少群眾投入社會運動;另外一位老闆將營業空間打造為微型社區學習的空間,提供教學支援給有需要家教或在家自學需求的社區內學生,並以辦理工作坊、讀書會等來提供成人學習的資源;還有有教育者關注人本教育和課綱修訂。


其他類似獨立書店、文化資產保存、教育及人權的團體與NGO陸續成立,在台中火車站,以及現已由台中市政府改名為東協廣場的第一廣場附近,也有友善街友、移工的團體出現,這些人正在慢慢地改變台中這座城市,偶有機會認識這些有趣的人,了解在他們正在努力所做的事情,都會覺得既充實又有意義。而在工作之餘主要所參與的志工社團「哲學星期五@台中」也剛好在這樣的環境與背景中萌芽。

大家好,我是哲五志工


「大家好,我是俞辰,哲五志工」我常以這句話做為自我介紹的開頭。「哲學星期五@台中」是我行事曆上每週五晚上的固定行程,這是一個成立於2014年年初,每週討論不同主題的社會議題的地方,主題從台中在地到全球的各類公共議題都有,例如社區營造、環境保護、司法改革、文學、教育等等,就連談棒球運動也有公共性。


哲五的特色是不引經據典,並且以群眾為主體,因此到場的每個人都需要先做自我介紹,除了向別人介紹自己,也能藉此機會闡述自己對社會議題的看法。參與的對象有與爸爸媽媽一起來的學齡前的孩子,也有50~60歲左右與家人一起來的退休人士,因活動不限年齡、完全免費,也毋須事先報名,所以讓群眾很容易參與其中,有的是因對特定主題有興趣而前來的朋友,也有因為學校老師、朋友介紹而到場的群眾,其中也不乏不限特定主題,每週固定到場一起思索討論各種公共議題的人。


哲五類似於社團組織,全是由各個不同地區的哲五志工團策劃及獨立運作。哲五@台中從成立至今,已辦理了近200場的活動,包括每週固定的「哲學星期五」及「哲學『非』星期五」,這些具有強大能量的志工約有核心成員20多位,多是由各個領域的上班族與少部分的NGO工作者組成。


而策劃的議題多是從自己熟悉、有興趣的主題開始,或從自己朋友中「下手」(安排),暨大人類所的老師和同學也曾被我「推坑」了好幾場:某次在同學的田野⺠族誌《戀金術:金門田野奇幻之旅》及《舂辣椒的滋味:清境義⺠人群之認同內涵與變遷》出版後,我們以「天真的人類學家」為主題,與大家談人類學的研究與寫作;另一場是由段洪坤大哥遠從台南吉貝耍前來,由他介紹和討論平埔族群的文化語言復振與正名運動;另外還有邀請容邵武老師以法律人類學觀點來看台灣的死刑存廢議題,這場也請到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有非常精彩的對話。


印象中這幾場當晚都是爆滿的情況,且雖然只有安排幾位老師或同學主講,卻總是可以看到老師和好幾屆的人類所學姊與學弟妹到場支持、參與討論(還都是坐在第一排的搖滾區」),就好似同時也是人類所所學會一樣。


另外,由於哲五也是一個方便公⺠參與及群眾對話與討論的平台,總會有一些不同的團體或NGO組織來接洽合作。今年年初,剛好又參與了「好⺠文化行動」籌組協會,這是一個紮根於台中的公⺠團體,同時也是一項以文化、教育介入社會的市⺠倡議行動。


對我來說,「好⺠文化行動」可以說是哲五的行動版,如果說哲五提供一個公⺠對話、參與議題討論的空間,而好⺠就是進一步從社區出發的文化行動,藉此提升公共事務的思辨與討論層次,另也會創造在街頭與群眾面對面的對話空間,讓大家能了解並進一步支持好⺠文化行動正在做的事情。


參與「哲五@台中」及好⺠文化行動協會的這幾年,也在不斷的認識公共議題與新朋友的過程中,促進了自己參與社會行動及政治活動,例如:反核遊行、318運動、不適任立委的罷免行動、冤獄聲援,以及在立委選舉其間以志工身分參與助選活動。回顧這些經驗看似不可思議,卻也是在一次次社會議題的認識與公⺠參與的過程,以及與所有為了改變社會而努力的朋友們的一層層「關係」中累積而成。

<p>一場以「天真的人類學家」為主題的哲五,有所上老師、同學、學⻑姐、學弟妹及眷屬們的共同參與。</p>

一場以「天真的人類學家」為主題的哲五,有所上老師、同學、學⻑姐、學弟妹及眷屬們的共同參與。

一起來玩公⺠桌遊


除了關注社會議題及公⺠參與外,也因為這幾年社會參與的經驗,開始思考如何將日常生活了解到的社會議題,引導年輕一代的學生、青年,以及所有⺠眾思考及表達意見,於是嘗試以社會工作及教育工作者最常使用的工具─桌上遊戲做為媒介,將公⺠思辨機制與公⺠教育融入桌遊機制,進行設計開發,於是終於產出一套名為〈議想世界〉的桌上遊戲。


桌遊融入的社會議題與經濟、環保、人權,或是教育有關,例如:投票年齡下修至18歲、同性婚姻、公共住宅、興建核電廠、死刑議題...等,透過桌上遊戲,除了了解與思考社會議題,釐清自我觀點,在遊戲的過程中,還能夠學習自我表達意見,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與關懷社會的態度,並可在過程中藉由不同活動教案的帶領,讓遊戲者有更深入的學習。透過推廣工作坊的辦理,現已成為許多學校教師、社工、團體領導者帶領,進行公⺠教育的媒材。


此計畫主要由家扶基金會支持提案,並由這幾年認識好夥伴「他群」有限公司及「阿普蛙」創意顧問有限公司做主要遊戲機制的設計,另外,美術設計則是透過夥伴介紹,是同樣是對桌遊有興趣,也同時在生活中積極關注參社會議題的朋友,整體來說是非常美好的一次合作經驗。

一個人類學研究所畢業生的告白

“Don't ask yourself what the world needs. Ask yourself what makes you come alive and then go do that. Because what the world needs is people who have come alive.”

─ Howard Thurman

初秋,在構思這篇文章的期間到了龜山島,王崧興先生1967年出版的《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是研究所時期影響我很深的一部⺠族誌研究,如今終於有機會登島一窺龜山島上的神秘面紗,心情難掩興奮。過了幾天,我剛好又因公務行程至金門,眺望這無邊無際的海洋,趁著晚上到幾戶友人家吃飯、喝茶、聊天和休息,就是充滿著人情味的食物和非常有溫度的雙手和擁抱,心情彷彿又回到了那些年我在金門田野調查的日子。總覺得台灣真的是一個很多元豐富的地方,常常一下子去到了海邊,一會兒又到了山上,看看美景、認識土地、交交新朋友。我說自己不是很專業的工作者,也沒什麼特殊專⻑,總是不斷的跨界,跨學科、跨領域,但就如非籍美國作家、牧師及公⺠運動領導者的Howard Thurman所說「世界需要的正是充滿生命力的人」,我也願意當視野廣闊,對世界充滿好奇和熱情,以及心胸寬闊的人,而人類學的基因正是如此特別!


人類學談文化和在地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以參與觀察的方式去了解和體會,注重人際網絡上的關係與交換行為,理解合作和衝突,我們既看個人也看群體;既是主觀也是客觀。或許人類學的種子早已在自己身體裡發芽,並且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一旦愛上了就忘不了也丟不掉,即使不能當成人類學家,人類學也將會是我一輩子受用無盡的寶藏。這是一位人類所畢業生的告白,也是堅定以人類學在生活中實踐、與生命同行的愛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