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神聖的都堅實於泥土裡:籃城手記
容邵武
埔里籃城正在發生好事情,人們如是說;而且很多好事情早就在發生,在人們知覺它們之前、在人們付予它們意義之前就持續發生。
創世神話總是這麼開始的:一群人因為追求好事或避免壞事而來到一個新地方,開始了一些新事情,建立了一些新制度,最關鍵的是建立了一些新儀式和新象徵,讓故事變得不只是故事。創世神話裡大部分沒有人類學家,但是依靠人類學家等等傳開出去。奇妙的是,埔里籃城的創世神話竟然有人類學家參與其中(模仿當代學術期刊最後必須要交代的disclosure statement:no conflict of interest reported—我不是那個人類學家)。
埔里籃城的創世神話當然也有不同的版本。根據某個官方版本,籃城正在發生兩大好事情:連結埔里主流產業,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培力創發社群微型企業,建立大埔里幸福產業圈。目標是型塑埔里在地產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文化、振興邊緣社區產業與部落產業發展、協助社區特色旅遊品牌化。為什麼兩大好事情會變成「創世」神話呢?原來埔里籃城曾經出現了一些「壞事」:由於整體環境區域發展落差,位居山中的生活空間面臨社會貧窮、人口老化與少子化、教育資源不足,所以一直以來,老人關懷與社會福利是籃城社區主要發展重點。只是籃城一如其他農村,也普遍遭遇農地開發過度、適宜性產業發展定位與培植、環境髒亂與污染等議題。於是推動「社區經濟」、建立「社區自主生產系統」便成為重新活化、再「創」造社區新世紀進步價值的目標與方法。
上述「創世」神話不只有出現在籃城社區,更幾乎普遍見於台灣官方補助的社區營造行動說帖中,這裡也不是要做結構主義式的神話分析點出人類思維的普同性。不過,籃城社區倒是有個特別之處:「籃城公田」、「社區菜園」的啟動。透過「跟著在地人一起做」到共同協力經營公田的過程,「公田」、「社區菜園」肩負著期許,讓社區不只是被動接受輔導或補助,而是更為積極提升居⺠作為主體之能動性,進而開展對公共性議題的關注及思考。
那麼,人類學家參與了甚麼「創世」神話?自從2014年秋天開始,我和一群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學生進入到埔里籃城社區。在大方向上,我們計畫建造一個互助合作的機制,進而讓社區減少對政府計畫的依賴。我們由此發想,討論社區中有什麼是能夠被創造為公共財的可能;此時,一個菜園出現在我們和社區居⺠的想像中。這塊原本私有的建地,在原主人的經濟需求以及社區鄰舍的愛心之下,被買下來。原本預計打造成老人活動中心,但評估後卻發現沒有迫切需求 ,遂轉而規劃為公園;漸漸大家也就鮮少使用,只剩下沒有園丁照看修剪的植物和充滿煙蒂和螞蟻的涼亭。雖然知道要把受到冷落的公園轉變為一個當中有社區居⺠參與、活動的地方,除了需要互相討論的方式之外,還需要更多實際的行動來彼此看見。
一個學期下來,讓我藉由其中一位同學的報告來描述其中的過程。隨著公園菜園開始耕種,學生每日排班去澆水除草。因為是種天然的,不能使用除草劑,所以需要花費更多的勞動力來投入除草,當我們在公園菜園裡默默除草的時候,常會有經過的社區居⺠跟我們搭話,或者跟我們建議說該怎麼做,有幾次很感動的是,社區居⺠看到我們在除草,就回去拿了工具要來和我們一起除草,雖然他並沒有參與在公園菜園其中,就只是看到我們再弄,就跟著一起來弄,有時我們上午除草,下午在去的時候又會發現某個區域的雜草已經除完了,只是我們不知道是誰做的,一個無時無刻都在微小改變的公園,透過社區居⺠一點一滴的參與。到目前為止,公園菜園開始有穩定的提供地瓜葉、空心菜、蔥、辣椒、九層塔等葉菜,至少每個禮拜都可以有一次的採收,提供給社區廚房,對社區來說不無小補,而公園的轉變,其實是不斷在變化著,無論是草相的改變,居⺠使用方式的改變甚至是動物的進駐。變成菜園的公園裡,有黑冠麻鷺進來找蚯蚓吃,有八哥會在地上跳阿跳的,也有伯勞會在樹稍休息,甚至是最近,公園菜園其實提供了的去處,讓居⺠在籃城社區裡可以聽見蟬叫聲,而非冷冰冰的水泥叢林。
再來,自2015年起,我們藉由社區公田模式,與居⺠共同再製有機栽種的概念,進而將逐漸 再現稻米田區與文化,透過無毒稻米的栽種,逐步扭轉埔里⻑期以慣行農業的栽種方式。從播種稻米開始,中間的照顧,最後的收割、包裝、販賣,都希望共同的勞作,一起分享。「公田」是「放伴」精神,也是讓「社區經濟」的想像更具體、更切實的操作。藉此,社區公田既形成學習教育的場域,同時也成為社區的收入來源。相較於傳統的合作社,或是農友共同組織的產銷班,公田、社區菜園著重在外來的參與者結合社區內的農友、⻑輩,交織成一幅行動圖譜。同時,公田、社區菜園也承載了創造進步價值的使命:捨棄所謂的慣行農法,也就是在稻米、蔬菜的栽種過程不使用農藥和除草劑。這個新農法並不容易,不過友善生產卻是吸引年輕人投入務農的原因,即便沒有經驗。
如同創世神話總是從敘述危機開始,然後人們必須作些甚麼帶出轉折新局;籃城所面臨的農村人力老化、農地開發過度等危機,似乎也得由新局面的轉機予以接續。於是鼓舞農村青年返鄉逐夢,承續務農行業、耕耘家鄉田地便是台灣農業的新希望呀!社區居⺠用雙手、揮汗水,腳踏土地,再生農村。
我們是愛好泥土味的人們嗎?不盡然,我反而聽說台灣人極度崇尚水泥。在留學美國時,我曾聽過一個有著不同版本但情節相似的故事,敘述台灣移⺠搬到美國社區,買了有前院後院的大房子,沒多久就把充滿泥土的空間鋪滿水泥以增加居住面積。也許當代「腳踏土地,再生農村」的風潮,源於我們寄望泥土可以生產出許多許多,不只是可以真正食用的稻米、農作物等,還可以生產出其他可以「想」、可以傳遞出去的價值(Levi-Strauss又上身了,good to eat,and good to think)。藉著生產稻米、農作物等具有形體真正能賴以維生的價值,我們也在其中交換著其他無形的價值,最好是進步價值。相對於其他的進步價值難以掌握、傳遞,這些生⻑自泥土的價值更顯得真實而堅硬。
菜苗稻作成⻑過程中,受到土壤、陽光、水份影響,受到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影響,那麼企圖建構社區公共財的「社區公田與社區菜園」,則有更多變化因子參與其中;更何況稻田與菜園所根植的泥土從來不只是被期待⻑出健康友善的作物,稻田與菜園還常被隱喻為「平台」、「場域」,被期盼經由它們可以連接到其他的創新與實踐,比方說在地老化照顧的自主運作模式、可自給自足甚至走向資本主義的替代道路。另一方面,當「平台」、「場域」運作不順暢,各方意見相左沒有共識時,真實而能生產出作物的泥土又成為最後共同的指涉。例如,最早社區菜園的想法在於,將既有的社區公園改造成一個可以執行公共事務的地方,希望可以將居⺠納入這個新的單位,而不是只有我們,起初的概念包含了社區市集、社區展演空間等等的項目。我們嘗試過使用樸園農法的方式去規劃這些菜園,但居⺠似乎不太滿意,社區老人家種田、種菜種了一輩子,無法一下子接受這種新的種植方法。有居⺠說這是都市人的耕法,像他們耕作的那些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是沒有辦法這麼做的,光是未來的除草,就是一個相當棘手的事。最後還是決定按照居⺠們的想法將菜園一股一股的種下去。
於是,菜園種種的爭執表面上似乎是關於土地、作物的知識與習慣,其實更多的是各人對於這真實而堅硬的泥土不同尺度與規模的想像。也許居⺠的想像在遠方,希望有效益與有效率把作物賣給遠方的人,從而將這樣的預設帶進這片泥土;而我(以及我們的團隊)則期待把這片泥土的豐富想像帶出給遠方的人,以證成耕耘籃城田地是台灣農業的新希望呀!我們或許以為自己是在真實而堅硬的泥土上,談論以及生活在,但這片泥土一開始就已經是各種符號穿插交織的一環。在場的地瓜葉、空心菜、蔥、辣椒、九層塔等葉菜,因為一些不在場的符號--例如「創世」神話中傳揚的建構主體能動性或社區自主生產系統等等--變成神聖的作物,這些作物把我和學生們辛勤耕作在空氣中揮汗的勞動,化作堅實的事物(顛倒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 to air?)。
雖然我們耕作的稻米與蔬菜真的很健康、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