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張育綺 | 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
自從人類學意外進入我的人生之後,就不時發生各種由意外發展而成的驚喜,這回也是。
當親愛的指導老師希望我接下編輯《人類學視界》的任務時,再忙也只能夠硬著頭皮接下,然後靈機一動,如法炮製地轉身尋找自己親愛的學生幫忙。但找誰好呢?這一、兩年正好有三位和我親近的人類所畢業生小鯉魚兒(立妤)、淑惠,和家銘陸續以專、兼任助理的身份加入了我和邵武同時在其中的暨大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整合型計畫,不僅表現亮眼獲得其他領域老師們的肯定,更讓我覺得欣慰的是,不時能從他們在社區/部落駐點時與人的交往互動中嗅到人類學的獨特氣味。我心想,那不如就把這一期主題訂為「人類學的社會實踐」,由(原)暨大人類所的兩位老師和三位學生各自書寫參與人社計畫的心得,再邀請一些在各地耕耘有成的人類學界朋友撰文分享實踐經驗,這樣應該可以交差了吧?
沒料到的是,經歷精彩的朋友們個個是超級大忙人,加上時間太趕,又逢年底大爆炸期,最後只收得兩篇外稿;反倒是暨大這一邊,在我和執行編輯淑惠兩人花言巧語的蠱惑下,一個拉一個地把俞辰、如意、脩涵和智凱也納入其中,讓最後的成果意外成了「暨大人類所專輯」,主題也從原先設定的社會實踐,轉化為更能讓每個人都自在揮灑的「日常生活裡的人類學」。
然而,把這本臺灣人類學與⺠族學學會的刊物塗抹上如此強烈的暨大色彩當然不是為了自爽,或是只為了「紀念」我們心愛的暨大人類所。更重要的是,期盼能透過這樣難得的師生「聯展」,具體體現出人類學這個超級魔法師對這一群共同在埔里受過其薰陶的人們,施展了如何細微卻無所不在的魔力。
「讀了人類學畢業後,究竟可以作什麼?」自成為人類學學徒起,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一再被這樣詢問,卻始終無法給出個令問者滿意的明確回答。這在如今大學越來越被教育部和家⻑們聯手要求扮演職業訓練所的角色之際,實在是個足以危及生存的致命傷(這不正是我們的切身之痛?)。這一期蓋上了「暨大人類學」產品標章的幾位年輕撰文者都是我和邵武的指導學生,目前所從事的職業沒有一個直接和人類學有關,但從一篇篇有意思的書寫中相信讀者可以清楚感受到,人類學早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悄然滲透到他們的工作與生活之中。
「孩子就是異文化,大人就是殖⺠者,差別就在友善或霸權」,貌似傻大姊實則冰雪聰明的淑惠媽媽如此說;人類所畢業後回到社工領域的俞辰,因為「人類學的種子早已在自己身體裡發芽,並且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而開展出精彩的「跨界」人生,不再只是個單純的社工;具俠女氣質的如意,以人類學目光結合細膩的小說般筆觸,從一隻流浪狗的角度,帶著我們重新認識一條「平凡」的街;有著冰山美女外表其實害羞怕生的脩涵,由於中 了人類學魔法,以致無法抗拒動漫社的「異文化」引誘,下海cosplay扮演女僕,與怪咖學生們一同在枯燥的校園裡創造歷史;退伍後轉換跑道的智凱,才剛正式進入社工領域未久便很快理出了部落多重層次相互交織的人際網絡,並用細緻的鏡頭為⻑者們定格住歲月動人的姿態;同樣熱愛攝影的家銘,因「用相機連結了他者與自我的心與眼」,而使其拍攝的成果無論是原⺠週宣傳海報或婚禮攝影,都如此地與眾不同;而和我情同姐妹、桃米的阿公阿媽們最愛的小鯉魚兒,透過大餅與做大餅的爐具如此「日常」的「物」,抽絲剝繭地探索所謂的「社區共同體」能承載的諸多意涵。
至於我的老同事邵武,即使他名義上已經不屬於暨大,即使有時有點不太合群(如堅持「沒臉」和「不給臉」),但拜身高之優勢,總自然地成為我們這群人的中流砥柱。不同於我絮絮叨叨的散文書寫,他的〈籃城手記〉一如往常地言簡意賅,充滿詩意與深意地紀錄了埔里一個小社區的在地「創世神話」,也讓我不禁聯想起發生於十二年前夏天,屬於我們共同的「創世神話」,所有或美好或憂傷的曲折情節就從兩個老師四個學生開始說起,傳延至今。
最後要特別感謝阿潑和永清兩位朋友的情意相挺,分別以各自在NGO/媒體與花東縱谷「微靈學會」--奇客邦--極具反思精神的實踐經驗表述,增加了這期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免我們過度地自戀與自嗨。還有不能不提的是我親愛的執行編輯淑惠,再怎麼艱難的任務到了她手上都能變得趣味盎然,沒有她和我一起,當初這個被忙得團團轉的我認為是重擔的「意外」,絕對無法發展成令我們大家如此期待和驚喜的繽紛成果。
兩年前因校方政策導致人類所被合併至東南亞學系後 ,我曾經很抗拒,也試圖想要力挽狂瀾改變人類學在暨大生存空間日益縮小的這個事實。但如今當它可能成為史實之際,回顧這條絢麗蜿蜒的旅程時,紛擾的心卻突然安靜了下來。期待透過這一期的《人類學視界》,一方面描繪人類學在我們身、心所銘刻的種種印記,另一方面也宣告這個迷人的魔法將持續作用在這些作者們各自後續的旅程中。
不過各位別誤會,這可不是我們的告別作喔,命名為「自己自己,一起一起:田野工作中的異己遭遇」的第十六屆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將在明年(2017)五月十九、二十日於暨南大學盛大展開,由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一、二年級的學生共同主辦,到時許多暨大人類所畢業生將回娘家共襄盛舉,也歡迎各個人類學相關系所的同學們來到埔里和我們一起一起,分享更多人類學在其學徒身上所寫下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