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的「異」想世界
唐淑惠

一手拿奶瓶,一手拿筆。是兩個孩子的媽,也是暨大水沙連人文社會中心兼任助理,寫文章編報紙。研究所讀人類學,不算認真的學生,以為畢業就忘光了,寫這篇文章時,才發現其實一直都在這條路上,人類學早已入魂!
我的身份6/7是媽媽,3/7是社區工作者。兩個女兒,分別是兩歲三個月與九個月,效法母系社會,平常住娘家,和媽媽一起帶孩子。工作的性質是兼職,有事情才出門,負責某一社區報的編輯,其他聯絡或寫稿、編輯工作都在家裡。
因此,掐指一算,一星期內,約至少5天時間跟孩子糾纏在一起,約2-3天花在工作。6/7+3/7=9/7,我是不是算錯了?不,這兩個身份常是重疊的。
如果工作情況適合,就帶兩歲的老大出門。在家工作時,我則常是一邊傳LINE一邊被老二抓頭髮的情況下完成,即時在半夜一頭亂髮趕稿時,小孩淺眠仍會常喊媽媽,我就要不時進出「田野」,回床上給她們拍拍背陪睡。(是的,我這篇文章也是在這種分裂的情況下完成的......)
我做過的田野不多,不過我敢說,大概很少有哪個田野主題比「育兒」更讓人INVOLVE吧(或說令人崩潰),當媽媽之後,從未一覺到天亮過,不是慣性起身看看小孩是否睡好,不然睡到一半還要掏奶餵小人,有哪個田野需要這樣賣身的?!
好吧,女人的育兒經就像老男人談當兵,一拉開來,就像阿嬤的裏腳布一樣⻑。再捲回去。回到正題。
很多人會說,孩子就像白紙。但孩子真的是完全白紙嗎?猶記得我家老大四個月時,有次哭,但沒眼淚,還轉頭偷瞄我?他們真的是白紙一片嗎?還是小小世界裡,早就有許多機制在運作著,只是我們沒有進入他們的文化體系裡?嘿嘿!

你是友善的殖⺠者嗎?
在老大還未斷奶前,有次隨口對友人說:「等她會吃人的食物...」(咦,那她現在喝的是什麼動物的奶?)。前幾天,全家出門吃飯,在我一邊大嘴一張吃燒燙燙的火鍋時,還要一手抓著會爬會站會抓就是不會聽話的小女兒,很狼狽還要故作優雅。她九個月大,正處於「半獸人」階段[1],我又隨口對老公說「等她聽得人話...」。咦,感覺很熟悉,我們是不是曾經有個領導者也說「我把你們當人看。」
其實我下意識就把這兩個寶貝蛋看做「非我族類」吧!某個角度來說,孩子就是異文化,大人就是殖⺠者,差別就在友善或霸權的,友善的殖⺠者會派出人類學家了解「小孩」這個異文化,用他們的語言溝通,用他們的角度看世界。
這難嗎?我想,這是比人類學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異地做研究,還容易些。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那樣的「異文化」---每個人都有童年。(人類學兩大方法論之一:參與觀察,你還真的參與過呢!)。
舉個例子,幼兒睡覺前為什麼都會「歡歡」(哭鬧)?我有一些幼時幽微的感受仍然深刻:「閉上眼睛都暗暗的,看不到媽媽了」。所以我彷彿能體會女兒睡前在床上翻滾哀嚎得像毒癮發作一樣,是在抵抗睡意。為什麼要抵抗睡意?大人知道那是想睡,睡著了天亮了,明天還會繼續。但對嬰孩那是渾沌未知的狀態,「為什麼我睜不開眼?為什麼我沒有力氣站起來?為什麼四周都暗暗的?」如果當大人莫名有這樣的感覺時,你怎麼知道你下一刻會不會死去?
又例如,我曾經用幾近趴下的方式,模擬67公分的小女兒坐著時,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我發現房間變得好大,走廊好⻑,而媽媽轉身時......天哪,我能理解我的轉身對女兒就像世界崩毀,難怪她總是在掩面嚎啕大哭。
現代國家遇上部落社會
曾經有一次在餐廳裡,有一位媽媽看到我帶小孩的方式,覺得很特別,為什麼孩子會這樣「乖乖」吃飯?為什麼我能這麼平和地在她玩貼紙書?深談之後,才知道她無法忍受小孩把貼紙貼得到處都是,因此也不想讓他們玩貼紙。她也無法忍受小孩吃飯很慢、 不專心、食物掉得到處都是,所以覺得他們很「不乖」?
其實我的觀點、方法都不特別,只能說,許多父母社會化太深,規訓的刻痕太多,就像密密麻麻的溝渠水圳,水該如何流,流速多快、何時放水關閘門,都規定得好好、死死的。對這樣的父母來說,孩子就像大洪水一樣,絕對是個重大的文化衝擊。
為什麼不能用手拿菜?為什麼貼紙只能貼在紙上?為什麼不能用手攪冷湯?為什麼穿洋裝不能配布希鞋?為什麼不能拿筷子敲碗?為什麼鼓棒只能敲鼓?為什麼穿了吊帶褲不能再加一件短褲?為什麼不能舔自己流下來的鼻涕?為什麼不能把裝過屎水的臉盆當帽子戴?為什麼......。
這麼多「為什麼」,你愈看愈想尖叫吧!
對,這就是文化衝擊,而且是相互衝擊,小孩衝擊大人,大人衝擊小孩。(小孩一把屎往嘴裡塞時,你的尖叫也會嚇壞他的。)
以上種種,很多時候我們會禁止孩子並不是危險、不衛生,而是「不禮貌、不合時宜」,有時候甚至沒有為什麼?就是不行!比如我老公很介意小孩手剛拿完碗裡食物後,又去摸頭髮。而我曾經一度對於大女兒很愛用手攪冷湯而內心抓狂...(但說不出為什麼,就忍住不制止她了)。
因為一件事,我也清清楚楚地了解,我這個巨大的國家機器正在規訓這兩個還處於部落社會的女兒,那就是「味道」。在初生稚嫩的感知裡,其實沒有臭或香之分,她們那個「世界還很新,所有的東⻄都沒有名字,一切都必須用手去指」[2],尚未有語言指涉的渾沌宇宙裡。什麼是香的?什麼是臭的?它既無法指出來,也看不到摸不到。
所以,大便當然不會臭,他們反而會好奇,從我身體出來的東⻄是什麼 ?但久了,大女兒也開始會學我,對著大便說臭臭的。有一次妹妹便便了,她有認出那個味道,也把臉湊到妹妹的屁股,厥起嘴說:臭臭的~~~。(但她愉悅的表情,顯然不覺得臭)。對照大人世界裡,對大便避之唯恐不及的「本能反應」,你就知道,我們這個「現代國家」是如何無孔不入地影響孩子這個「部落社會」最細微而難以言說的感知。


無所不在的「轉譯」
人類學家最顯著的社會功能是「文化轉譯」的工作。而我也覺得,比起「教育」的單向、權威,父母更像是轉譯者,透過簡單、簡化的語言,轉譯大人世界的規則,這些規則不見得一定是對的,且孩子仍會選擇、反抗、修正。
目前大女兒才兩歲,我大多數的轉譯工作就是讓她了解「要避開危險的可能」。大女兒最近開始會有一些大人覺得是反抗,但她覺得是好玩的行為。比如小孩很愛玩電線摸插頭,我說不行,她就故意要去摸。我說「會痛痛」,但她摸了不會痛啊!讓她了解什麼是「可能」並不容易:「這次就算不會被電到,下次就可 能會被電到」。
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說到,為什麼小孩很貼近看電視時,大人屢勸總是不聽。因為我們會誇大說「眼睛會壞掉」,但當下他們眼睛並沒有壞掉啊!因此孩子依舊,父母不解孩子為何總是說不聽。教養的過程,總是充斥這種「轉譯」的誤解。再說個經典的例子,相信這是每個父母都有的經驗。最近有個友人A很糾結,她三歲兒子在遊樂場佔地為王,她這個當媽的究竟要不要「介入」?
我前幾天帶小孩去公園玩,小兒子企圖獨佔火箭,說別人不可以坐,我在一旁看著,沒有立即處理,因為想看看其他父母要怎麼跟我孩子溝通。有位媽媽有問我兒子為什麼不可以,然後被我兒說「你壞壞」;重複幾次之後那媽媽就放棄,丟下一句「我們去別的地方玩」。後來每對親子都選擇離開,然後離開時都撇了我一眼。hmm⋯⋯⋯
後來,又有小孩跑去拿兒子們的新玩具棒球與手套,同時被兒子們制止後,小孩大哭,做媽媽的我又被撇了一眼。(後來我兒在我溝通完後,有跑去借給他)
呃,其他家長看我的意思是「你應該當場阻止小孩行為」嗎?
這一切是做媽媽的我不應該?
還是這一切都是自我羞愧的 幻想?
如果你是友人A,你會這樣嗎:「馬上當著其他人的面,跟孩子說『這是大家的,要一起玩』。小孩不依的話,仍將他抱走,並頻頻跟其他人說抱歉。」
台灣社會仍存在一種「罵才是教」的氛圍,以上似乎仍是公認版本。但很少有人談到,那孩子心裡怎麼想?曾看過一篇文章,說到孩子常常互搶玩具時,當下斥責或介入不見得有效,因為孩子可能只想到「我要捍衛我的玩具,為什麼媽媽還罵我?」
朋友這個例子讓我想了很久,我會怎麼做?與人類學氣味相投的人,不只愛問「為什麼」,「一定是這樣嗎?」而且必定是個「拆解癖」,我就想:什麼是分享?分享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但任何東⻄都要分享嗎?孩子能不能說『不』?情人要分享嗎?私密的東⻄要分享嗎?自己的身體要分享嗎?
同一個文化裡,不同個體都會有不同價值觀,更何況,這些「大人的規則」也是隨著文化有所差異的。有一本有趣的書《跟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3]裡,研究了許多文化不同的教養方式:阿根廷的父母竟允許孩子三更半夜還不睡。法國人認為,小孩該跟大人一樣享受用餐的樂趣。大人吃什麼,孩子就吃什麼,不需要特地準備兒童餐。肯亞人只用色彩鮮豔的背巾背寶寶,從不用嬰兒推車,認為這樣很浪費時間,因還需要分神注意路上是否有坑洞。
玻里尼⻄亞人鼓勵孩子有自己的「社群」,等孩子會走路後,媽媽就把他交給其他孩子照顧。學齡前的小朋友就要 學會安撫更小的幼兒,幼兒學會自立自強,因為這樣才能跟大孩子一起玩。
書中還提到,非洲阿卡矮人族在媽媽出去覓食時,爸爸讓寶寶吸他的奶頭來加以安撫,絕對不足為奇。台灣則是,有些嬰兒剛會走或學會坐時就不用再包尿布,媽媽會發出「噓」聲來控制寶寶的膀胱。(是的,我們對戒尿布的重視,對外國人來說也是很新奇的。)
很驚訝吧?!許多我們文化裡覺得理所當然的規則,別的國家卻有著迥異的思考邏輯。從育兒的觀念裡,展現了每個文化「人觀」的雛型。
未完待續......
當了媽媽後,我才了解,在每天24小時不停走趕跑跳碰把屎把尿的接力賽裡,每一個小環節對孩子都是新的體驗,大人要在這麼壓縮的時效裡,如何用簡單明瞭的方式轉譯讓孩子理解、甚至要有耐性、創意甚至幽默感地化繁為簡、化苦為樂,在在考驗我們這個「殖⺠者」的智慧。
父母的角色一部份像轉譯者,各種教養絕大部份是幫助孩子社會化、適應這個大人世界的規則。但另一部份,我深信,父母也必須讓每個孩子的獨特、創意和思考獲得適當的發展,才是人類社會開展多元性、並持續前進的來源。
你瞧,牛頓被蘋果打到頭,如果只是聽他爸媽的話,要保護自己不要在蘋果樹下睡覺,而不是思考「為什麼?」,⻄方科學或許不會這麼發達。
備註:
1. 「半獸人」是媽媽界的用語,泛指會走會爬但還不太會講話聽話(不受控制),約六個月至兩歲左右的幼兒。
2. 出自馬奎斯《百年孤寂》一書。
3. 全名《跟 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探索多元育兒方式,給孩子更寬廣的愛》,梅齡.霍普古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