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臺灣東部地區的原住民傳統領域運動

羅素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蔡政良|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近年來臺灣東部因各種開發案所引發的衝突事件不斷,世代居住在東海岸的阿美族部落社會在歷次的衝突與抗爭事件中提出的呼籲與傳統領域回復的訴求,往往遭到相關的政府單位,例如交通部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縣政府、鄉公所與開發案主的迴避與忽視。阿美族為臺灣原住民族群中人最多的一族,在臺灣東部海岸由花蓮至臺東一帶更常常是地方上的多數族群,但是在花東地區的發展計畫中卻經常被「視而不見」。


2011年六月立法院院會已三讀通過的「花東地區發展條例」,雖然在政府單位與立委的各方協調,以及民間團體結合公民連署的折衝之下,刪除了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關係最大的公有土地釋出條款與土地作價條文,也在第八條納入了遵守<原住民族基本法>的相關條文,然而在臺灣目前主流社會主導的政治現實下,該法各項子法遲遲無法立法,世居在東部的原住民族社會在面對各項開發計畫的影響下,與傳統領域相關的日常生活與儀式規範仍然面臨挑戰。除此之外,各原住民族部落由部落社會進入到公民社會的這段過程,也是原住民族即將面對的新局勢。


在以上的背景中,研究者究竟能提供什麼樣的架構,來探討有關世界原住民的土地與環境知識?例如,在國家的發展計畫下,原住民族面臨持續被邊緣化與被忽略的結構性問題為何?從臺灣的實例與許多世界原住民地區的發展計畫中來檢討,為什麼發展計畫中不能夠包含文化與認同的面向?而臺灣的原住民社會所賴以生存的環境與空間觀,要如何才能夠被外在社會所理解並尊重,進而使其生態環境需求與傳統領域的智慧,能夠在國家對於其居住地區的發展政策之中被充分考量?甫於2012年5月舉行的第十一屆聯合國原住民族常設論壇所提出的會議結論之一,便指出歷史上的發現主義,到了當代已成為發展主義,持續對原住民族地區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這個論點其實隱藏著一種世界性的普遍現象:亦即,世界原住民族面對發展政策時的被動性,以及被主流社會結構性邊緣化的無奈。在過去臺灣的原住民與國家遭遇的歷史中,我們也已經觀察到,以各式各樣名目進行的發展計畫中,對於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族社會賴以維生的環境生態或地理空間所帶來的的巨大改變,這對於原住民族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將不只涉及經濟與生存的問題,也包括與其所在環境無法片段切割的傳統價值觀念和文化認同,這也牽涉到在環境與土地治理之中有關原住民族文化權利(Cultural rights)的問題(Ellen, Parkes & Bicker eds. 2000 ; Zerner ed. 2003)。


臺灣的東海岸地區從2000年起,政府開始主導的各項大規模的觀光產業BOT方案,如都蘭灣區都蘭鼻遊憩度假村開發案、杉原美麗灣開發案、比西里岸(三仙臺)的度假飯店開發案、港口石梯坪公園開發案,以及農委會於花蓮光復鄉早期收歸為國家所有的臺糖土地,在糖業衰敗之後卻又以觀光思維打造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規劃,都遭到一些在地部落的阿美族人的抗爭。這些爭議源自於國家在原住民族地區的觀光發展論述,顯然並未從原住民族的立場出發,而是從一個想像的經濟發展角度切入,致使原住民族與觀光事業脫節,甚至在觀光市場的自由競爭下,可能導致外來投資者的介入、土地炒作、以及與文化永續有關之環境生態問題的浮現,這些問題都將使原住民族進一步被邊緣化。雖然由部落或原住民族自主發展觀光事業,有機會避免被邊緣化與士地流失的處境,但其中的關鍵仍在於原住民族是否能掌控自己生存的傳統生活領域。此外,由於歷史過程、地理區位以及人口結構的差異,不同地區的原住民族有著不同的土地情境,都會影響觀光事業下的原住民族土地發展,這些土地情境的差異,亦可以是將來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以求更為全面地理解原住民族土地在觀光發展論述下的景況。


近年來有學者研究指出臺灣環境公害與環境保育的社會運動與民主政治進行路徑有密切的關連性(何明修2006),然而,研究者若只以整體臺灣社會的架構來理解環境運動,現階段臺灣東部原住民地區的土地問題將很容易被忽視,即便已有研究也已經指出,例如花蓮秀林鄉的亞洲水泥污染問題與蘭嶼的核廢料廠汙染等問題對於當地族群帶來的環境與文化危機(紀駿傑1998;紀駿傑、蕭新煌2012)。這樣的忽視其實是來自一個原住民族被整體臺灣社會結構性邊緣化的問題。換言之,研究者必須從區域性與族群發展的角度,亦即從花東地區原住民族人的觀點出發,一方面檢視臺灣社會發展以及環境運動的歷程與原住民族地區發展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則探討這些原住民族地區從部落社會到公民社會的演變過程中,與各式各樣的開發案抗爭有著什麼樣的關連性。


在近期發生於臺灣東部的開發案抗爭與傳統領域運動,將不只對其內在社會與文化的延續帶來具決定性的變遷效應,也提供了整體臺灣社會區域發展結構一個重新檢視後山社會長期被忽略的視角。面對這樣的變遷過程,研究者除了嘗試從原住民族人的觀點來審視區域的原住民族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外,恐怕也無法避免地必須對國家主導的開發案抱持高度的質疑與挑戰,以關注過去從不被國家與主流社會正視的原住民族微弱的聲音。

引用書目:


何明修

2006 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出版社。

紀駿傑

1998 〈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141-168。


紀駿傑、蕭新煌

2012 〈台灣東海岸的原住民與環境正義問題〉,收入《綠色啟動:重探自然與人文的關係》,楊祖漢、楊自平主編,頁737-761。台北:中央大學與遠流共同出版。


Ellen, Roy, Peter Parkes, Alan Bicker eds.

2000 Indigenou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Critical Zerner,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Singapore: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Charles ed.

2003 Culture and the Question of Rights: Forests, Coasts, and Seas in Southeast Asi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