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工農之間的價值重組:從農民工談生產技術與主體形塑

方怡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前言

在中國的戶口制度下,「農民工」一詞代表著目前大部分中國工廠裡工人的雙重主體性:他們的職業是工人,但身份卻是農人。為求經濟發展的最大化,政策上,他們被鼓勵到城市將勞動力商品化,但同時不被鼓勵到城市中安家落戶。因此他們雖然是工人,卻不享有城市「公民」所賦予的種種福利,而必須將大部分的社會再生產(如結婚、生子、教育、醫療、退休),移回農村進行(Pun, Lu et al. 2009; Pun, Chan et al. 2010; Pun and Lu 2010)。


一些學者主張,生產模式會決定一個社會的社會關係與價值體系,一些民族誌研究也證實了中國農村與城市中工業生產模式上產生的價值體系與社會關係並不一致。農民工因為循環式的移民型態,切換在兩種價值體系與社會關係中。其所經歷與推動的城市化與工業化過程,也因此「具中國特色」。


讓農民工如候鳥般恆常往覆移動,一方面來自整體發展的經濟性考量,另方面則牽涉到特定現代化概念下理想主體形塑的社會工程。本文原本是一篇會議論文,試圖透過民族誌的研究來釐清恆常工農之間的往覆移動,如何模塑當代中國農村青年的價值觀、生命策略以及社會關係,以並此管窺具中國特色的發展。另方面,則試圖從中國深圳青年農民工經驗工農之間的案例,來重新檢視生產技術與主體塑造間的關係,以及技術如何被階序化並相嵌在社會中。但如今改寫在人類學視界發表,篇幅大為縮短,因此在此,我將只會把焦點放在農民、技術以及價值,如何因為對現代化的想像不同而有了劇烈的翻轉之上。


社會主義脈絡下的理想主體

在社會主義時期,農民與工人,是中國現代化想像中的理想主體。大規模的內部移民,被用來作為一種工具,透過強大的國家力量,藉著移動(deplacement)將年輕人打造成理想主體。


1968年到1975年,上山下鄉運動正在進行,每年大約有150萬青年下鄉,目的是要他們跟貧下中農學習。對於美國學者伯恩斯坦而言,知青下鄉最值得注意的革命性特點在於「它與帶有發展中國家共同特徵的思想觀念、期望和要求背道而馳」(Bernstein 1993 [1977]:3),是「一個非凡的發展」,因為其「力求讓城裡人轉變成農民,並深刻地改變其價值觀」(ibid:9)。


對共產黨而言,要培養人們無產階級意識,就是要讓人們參與到普通的生產勞動當中。因此當時的報紙指出「參加農業勞動是….革命的知識青年所應走的一條重要道路。…農村是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大革命運動的一個主要中心。」(Bernstein 1993 [1977]:65)。透過上山下鄉的大規模移民,這些青年再一次的社會化,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烏托邦裡的社會主義新人,在其中「城鄉、工農、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的差別,被減到最小」(ibid:88)。


慾望、消費、品味與夢想

在後毛時期的中國,改革開放後,理想主體不再透過「階級」來界定,而被「素質」來取代。在素質的論述下,農民的地位有了一百八十度的翻轉,此時他們不再是「向貧下中農學習」的口號中,做為城市青年榜樣的主體,相對的,農民一變成為素質低落、亟需要快速改造的、拖累整體現代化城市化腳步的主體(Jacka 1997;Pun 1999; Gaetano and Jacka 2004; Pun 2005; Jacka 2006)。


在這樣的脈絡下,農村青年為了建構受尊敬的認同,即使附近有鄉鎮企業,往往仍選擇不遠千里到沿海城市裡打工。到另外的城市打工是一個見世面一接觸現代化中國——-的機會,也是他們一個達成與父母不一樣的「另類成年」(alternative adulthood)的契機。


現代中國的形象、消費的慾望以及理想的(白領)主體,對於年輕農民而言,與他們在農村的日常生活距離遙遠。但其影響力卻不容忽視,透過大眾媒體,如電視、盜版電影,這些已經成為農村青年對未來生活的重要想像。而把這種想像更有力的帶入農村的,則是經由外出打工的鄰居與親友所帶回來的故事、物件、金錢、衣著打扮以及訊息。這些打工回鄉的農民工,帶回來品味的重塑與奢侈品的消費,某種程度的,加速在家農民對金錢的渴望。


透過金錢交易來的品牌與品味,似乎可以為農民換來一種新的認同。農村裡的生活,本來可以幾乎不用錢,現在,對品牌與品味的講究,加速人們(農民)對金錢的渴望。


「沒那個條件」:工廠裡的農民生活

帶著夢想來到工廠,青年農民經歷到的卻是異化疏離與原子化的過程,也就是前人文獻所提到的:與家人分離、與來路不明的陌生人相遇,與人合作減到最低,像機器一樣重複著機械式的動作(Thompson 1967; Carrier 1992; Mollona 2009)。他們身處的環境沒有持久的社會關係、充滿詐騙與不信任,必須想辦法自求多福、無合法長期居留身份的處境。工業區裡農民工有時候會說「沒那個條件啊」來概括他們的無奈。


受限於戶口制度(使在城市務工的農民無法享受當地的社會福利)與工廠環境(異化疏離)(Solinger 1999; Knight and Song 2005; Zhang 2010),讓農民工即使離開農村,仍對對家鄉高度依賴。他們從家鄉得到相對穩定的社會關係、一些生存所需的社會安全支援(如無法再為市場所用時,可以回家養病、生產、養老等等),這讓他們無法在真正意義上離開農村。


這讓農民工必須在兩地周轉,同時滿足兩地(城市與農村)對恰當的(proper)主體的要求。另外,在工廠裡的社會網絡與生存策略,也很大程度的要仰賴既有的親屬關係,或是透過農村常見的禮物交換來締結互相信任的社會關係,架空對其不利的規則與法律。這些都造成工人主體在發展的同時,農民主體的持續。


新生代農民工的「雙重過渡」

在2010年富士康跳樓事件後,農民工群體內部的分歧性終於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並喚起新一波對「新生代農民工」生命樣態、想法、動機與打工的模式的報導與研究。有些學者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徵是無現實感、挫折忍受度低、不願意接受髒累苦險的工作,鄉土觀念淡薄,只想享受好東西,嚮往光鮮亮麗的城市生活(Chen 2010;Gao 2010)。而賦予這些說法合理性的證據,主要來自於他們是八零後、九零後的一代,是一胎化政策下,備受寵愛的的獨生子女。


但實際上,新生代農民工遠不是被寵壞的孩子,他們除了得應付工廠裡異化疏離的處境外,還經歷著「雙重過渡」(possess a doublesocial being)與「雙重個體化」的過程。當他們處於生命階段的過渡期(從童年到青年過渡到成年),同時也承擔著在農村與城市間往覆移動的「多地性」(multilocality)所帶來的挑戰。


<p class="ql-align-center">農民工藉年假回家結婚/方怡潔 攝</p>

農民工藉年假回家結婚/方怡潔 攝

<p class="ql-align-center">工廠食堂/方怡潔 攝</p>

工廠食堂/方怡潔 攝

<p class="ql-align-center">訪鄉的農民工與親友/方怡潔 攝</p>

訪鄉的農民工與親友/方怡潔 攝

參考書目:


Bernstein, T. P. (1993[1977]). Up to the mountains and down to the villages: the transfer of youth from urban to rural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arrier, J. G. (1992). "Emerging alienation in production: A Maussian history." Man, New Series 27(3): 539-558.


Chen, R. (2010). "The sociological reflection on suicide events of "after 80s, after 90s"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 start with Foxconn series suicide events." The Journal of Youth Research 6: 79-85.


Gaetano, A. M. and T. Jacka (2004). On the Move: Women and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ao, R. (2010). "Focusing on the issues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Rural Economy 12: 9-12.


Jacka, T. (1997). Women's work in rural China: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n era of refo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cka, T. (2006). Rural women in urban China: gender, migration, and social change Armonk, N.Y.; London, M.E. Sharpe.


Knight, J. and L. Song (2005). Towards a Labour Market in China.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llona, M. (2009). General introduction Industrial Work and Life: An Anthropological Reader. M. Mollona, G. D. Neve and J. Parry. London, Berg Publishers: ix-xi.


Pun, N. (1999). "Becoming Dagongmei (Working Girls):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in Reform China." The China Journal(42): 1-18.


Pun, N. (2005). 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Pun, N., C. K. C. Chan, et al. (2010). "The Role of the State, Labour Policy and Migrant Workers' Struggles in Globalized China." Global Labour Journal 1(1): 132-151.


Pun, N. and H. Lu (2010). "Unfinished Proletarianization: Self, Anger, and Class Action amo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easant-Workers in Present-Day China." Modern China 36(5): 493-519.


Pun, N., H. Lu, et al. (2009). "The Peasant-turned Workers: Their Incomplete Proletariatization." Open Times 6: 5-35.


Solinger, D. J. (1999). 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 Peasant migrants, the state, 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hompson, E. P. (1967). "Time, Work-discipline and Industrial Capitalism." Past and Present 38: 56-97.


Zhang, H. (2010). "The Hukou system's constraints on migrant workers' job mobility in Chinese citie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1(1): 51-64.